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稀土元素如同现代科技的“血液”,无疑是各国争相争夺的战略资源。10月21日,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与欧盟贸易与经济安全委员会委员谢夫...
现在才看懂默克尔的远见:当年坚决不用默茨,原来是德国躲过一劫?刚上任仅8个月,默茨已惹出大祸
据澎湃新闻报道,2025年,德国政坛似乎再一次验证了默克尔的独到眼光。回顾这位前总理的16年执政,默克尔凭借着稳健的外交政策和务实的经济战略,成功将德国带入了欧洲的中心,并且在多个国际危机中稳住了国家的脊梁。然而,德国的现任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上任不到8个月,就已让德国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不仅让人不禁疑问:默克尔为何当年坚决不让默茨接班,反而选择让党内的分裂继续?
如今的德国,站在世界政治的风口浪尖,而这一切的根源,似乎都可以追溯到默茨的“急功近利”。
自2025年5月上任以来,默茨就开始推行一系列激进的外交政策,急于重塑德国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然而,这一战略的执行不但未能让德国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反而让国家面临内外压力的双重打击。
编辑
首先,默茨的对俄政策令人震惊。他在上任初期便以“欧洲安全”的名义,将德国的第45装甲旅派遣到立陶宛,距离俄罗斯边境不到20公里,这无疑是对俄罗斯的公开挑衅。更糟糕的是,这一军事部署不仅没有增强德国的安全,反而将德国拖入了俄罗斯与西方的地缘政治角力中。俄方迅速回应,警告柏林“将成为合法打击目标”,这种强硬立场显然加剧了两国的紧张关系,也让本已脆弱的德国经济蒙上阴影。
与默茨的“激烈站队”不同,默克尔在面临克里米亚危机时,依然坚持与俄罗斯保持对话的空间。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刻,她也没有完全断绝与俄方的能源合作,而是坚定推动北溪2号天然气项目,保障德国工业的能源供应。默克尔深知,德国与俄罗斯的地理和能源现实不容忽视。可惜,默茨显然并未吸取这一经验,反而在外交上选择了急功近利的对抗路线,直接将德国推入了一个更加复杂且危险的局面。
德国的另一大灾难,来自默茨与中国的外交摩擦。2025年8月,德国外长访问日本时,公开批评中国在台海与南海的“扩张行为”,这一言论在中方遭到强烈反应后,导致中德外长的会谈级别从部长级降至副部长级。德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因此急剧降温,原本顺畅的经贸合作也面临不小的冲击。
展开全文
编辑
与默茨的对华激烈言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默克尔在任期间始终保持务实的外交风格。默克尔深知,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也是德国制造业的重要市场。在她的领导下,中德双边贸易额从2005年的611亿欧元,增长到2020年的2121亿欧元。而现在,德国的对华出口却出现了明显下滑,企业纷纷将投资转向北美和东南亚,德国“世界工厂”的支点正在松动。
默茨似乎未能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远超短期的意识形态对抗。通过无谓的对抗,他不仅给中德关系带来了冷风,也让德国经济承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德国车企如大众等,也开始将生产线迁往其他国家,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贸易环境。
不仅是外交政策,默茨的财政策略也让德国的未来更加堪忧。上任后,默茨推行了大规模的军费扩张计划,计划通过举债1万亿欧元进行扩军,将军费占GDP的比例提升到3.5%。虽然看似可以增强德国的国际地位,但这一计划却严重忽视了德国财政的长期可持续性。德国的赤字已经开始失控,预计到2029年,德国的额外债务将达到1260亿欧元,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和教育科研等领域的投资将因此被挤压。
相比之下,默克尔在财政上的政策一向谨慎,始终保持“黑零”政策,避免德国过度负债。她深知,只有保持财政稳健,才能在经济动荡中稳住国家的根基。即便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期间,默克尔依然坚持财政纪律,确保德国经济能够度过难关。默茨的过度扩张则显然让德国的未来陷入了风险之中,默克尔的谨慎政策也因此显得更加明智。
默茨在能源政策上的决策,也可以说是德国的一个巨大失误。在默茨的推动下,德国于2025年10月彻底关闭了贡德雷明根核电站,宣布“彻底绿色转型”。然而,这一举措却直接加剧了德国能源安全的危机。放弃核能的同时,德国又不再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而是转向更昂贵的美国液化天然气(LNG)。这不仅使德国的工业用电成本激增,也削弱了其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编辑
默茨上任不到一年,德国已经面临严重的外交与经济危机。无论是与俄罗斯的对立,还是与中国的外交冲突,又或者是财政赤字和能源危机,默茨的执政方式都显得过于急功近利,缺乏稳健的战略视角。而默克尔的“平衡外交”和“财政谨慎”显然更适应当前复杂的全球格局,她的远见在德国遭遇困境时,愈发显得至关重要。
默克尔曾经说过:“谁想和中国脱钩,谁就犯了错。”这一警告,如今已被默茨的激进政策证明是多么深刻。德国的未来不在于选择阵营,而在于保持独立、务实的战略。这一切,正是默克尔在离开政坛前所做出的最大贡献。
如今的德国,已经在为默茨的错误付出代价。而默克尔的遗产,不仅是她的政策选择,更是她在关键时刻的战略远见。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