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疆在淘宝、京东等官方店铺预告了多款产品将从10月9日开始降价。随后,“大疆预告降价已购买消费者退货维权”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10月13日,影石...
西湖网红汤屋被收归国有引争议,不拆可不是因为好看
文| 徐媛
近日,媒体报道,涉嫌违建的杭州西湖网红“汤屋”的命运有了最终结果。去年11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行政执法队,对该景区内的网红“汤屋”中涉嫌违法建(构)筑物予以没收处理并公示。两个月过去,执法部门并未收到书面异议,这表示,“汤屋”违建部分将正式被收归国有,其日常管理与维护由属地满觉陇村负责。
该消息引发不少争议。过去新闻中,面对违章建筑,执法部门大都以拆除为主,久而久之给大众一种印象,建筑体无论看上去多么宏伟、耗资多么庞大,一旦被认定为违建,都逃不过被摧毁的命运。而网红“汤屋”却能逃过此劫,让人感觉新鲜又困惑。很多人不约而同地发问:同为违建,命运为何如此不同?是不是建筑物足够好看,执法就能网开一面呢?
从外表上看,“汤屋”的设计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富有艺术感,与经典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的“汤屋”非常神似,否则也不会吸引全国各地的网友前来打卡。若真要把它拆除,相信很多人都会直呼可惜,痛心不已。如今公家没收,保留其整体,显然是更文明、更体面的做法。部分人对此处理的不满,不见得是丝毫容不得违建的存在,而是基于一种模糊的感觉,好像房子姓“私”时是违法的,一旦姓“公”便合法了,法律的公正性被打了一个问号。
如果梳理新闻的前因后果,便发现,以上想法是一种错觉。首先,法律并未规定,违章建筑一定要拆除。根据城乡规划法,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可以“限期改正+罚款”的方式予以处罚。而不能通过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采取限期拆除、没收的方式。
至于何种情况下可以没收,杭州的具体规定是,“对依法应当拆除但拆除后可能对无过错利害关系人利益、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可能严重影响相邻建筑物的安全而不能实施拆除的城镇违法建筑,由城管执法部门没收违法建筑或者违法收入,依法处以罚款”。
具体到网红“汤屋”,据当地城管部门介绍,“汤屋”的产权属于村集体,原本只有一层,承租者倪某擅自依托原承租的房屋,通过加层改建等方式进行建设,才有了现在的模样。也就是说,整座建筑有一部分是合法的,一部分是违法建设的。执法部门也说了,如若拆除“汤屋”的违建部分,可能严重影响原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这势必会对产权单位造成巨大损失。
更不用说,“汤屋”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吸引游客无数,能带动当地的旅游消费和产业发展,与西湖的美景也相得益彰,如果贸然拆除,对属地满觉陇村甚至对西湖一带,都是一种损失。考虑到公共利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保留它的全貌,在安全范围内规范它的用途,才是明智之举。
展开全文
那种坚持“凡是违建就要拆除”的观点背后,无非是担心执法者不能一视同仁,有损法律的公正性。但事实上过去那种“一拆了之”的做法,早就备受诟病。铁面无私地拆除是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大大地震慑了潜在的违建者,但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有时不可避免地损害了一些无辜者的利益,甚至激化社会矛盾,也常常令执法部门处在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资料图
比如去年年初的恒大“海花岛违建被拆”,就曾引发轩然大波。刚开始,网上流传当地官方的一纸文书,责令恒大拆除其在儋州海花岛未批先建的39栋楼。虽然这些建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但楼体皆已经成型。如果全部拆除的话,不仅企业难以负担高昂的拆迁的费用,对当地经济也毫无助益,一些已购房的业主可能血本无归。这些快建好的房子是不是非拆不可,成为当时舆论讨论的热点。后来,当地出于社会影响、资源浪费方面的考量,将拆除改为没收,已建未售楼栋全部由住宅调整为旅馆、商务金融、零售商业、餐饮用地混合经营。
海花岛39栋楼由违建改为没收,尽量发挥违章建筑的价值,很难说这不是一个更能造福当地、更利于社会稳定的决定。也正是有感于近年来一刀切的拆除带来的负面影响,去年11月,自然资源部发布的《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工作规程(试行)》里,未对“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情形作出具体界定,也就是说,对于违建是不是一定要拆除,法律给予了更多的自由裁量空间。而以往各地的地方性法规会以列举法的形式,在这一块限定得比较死,因而导致很多在旁人看来可以灵活处理的情况,最后一律列入拆除处理。
或许有人会担心,如果不采取拆除这样严厉的方式,会刺激一部分人的侥幸心理,违法建筑又会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但要知道,“没收”同样是让违建者割肉,处罚力度并不轻。真正助长其侥幸心理的,不是建筑的结局是被没收还是被拆除,而是赌自己不会被逮到,自信能逃过执法者的法眼。
这类的侥幸心理很普遍,因为我国对违法建筑还没有形成长期治理模式,往往要到木已成舟、甚至建筑落成多年的时候,执法者的介入才姗姗来迟。也因为事后的拆除困难重重,很多执法者习惯睁一眼闭一只眼,大量违建还处在无人问津的状态。现实证明,光靠事后的监管和处罚,无法阻止违建的步伐。要遏制违建之风,还是要靠完善举报机制,以及相关部门定期排查,将违建的动作扼杀在萌芽状态。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